《国富论》精要分享-下

2025-11-08 00:50:00
亚当·斯密(英)
转贴 76
摘要:国富论是一本教你看懂经济世界的书。

6、资本投入

接下来,让咱们把目光转向财富的源头,也就是老板手里用来赚钱的资本。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说,资本就像播种的种子,种在不同的土地上,长出的财富果实数量天差地别。资本投在哪里,不仅影响老板的利润,更关系到整个社会能生产出多少财富,最终影响每个人的生活。 不同的投向对国家财富增长的贡献不一样, 只有明白钱该投在哪儿,才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富。

斯密说的资本不是咱们普通人手里的零花钱,而是用来生产商品、创造更多财富的钱。比如农民用来买种子、化肥农具的钱,老板用来开工厂、买设备、雇工人的钱,这些 能生钱的钱才是真正的资本 。如果钱只是存在银行里不动,或者用来买奢侈品自己享用,那就不算资本,因为它没有参与商品生产,也没有创造新财富。

亚当斯密把资本的用途(去向)分成四种,还按对国家财富的贡献大小排了序:

第一种(位)是 农业 。斯密认为这是对财富贡献最大的资本用途,因为农业能直接生产最基础的生活资料。粮食、蔬菜、肉类,这些是人类生存的根本,也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前提。没有农民种出粮食,工人就没力气干活,老板也没法开工厂。而且斯密发现,农业还有一个独特优势,它能创造额外的价值,比如农民种下一斤小麦种子,最后能收获 10斤小麦,除了自己吃和留种之外,还能剩下8斤用来交换其他商品,这就为社会增加了新财富。农业是整个经济的压舱石,只有农业稳定,其他行业才能安心发展。

第二种(位)是 制造业 。制造业的作用是把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加工成有用的商品。比如,棉花本身不能直接穿,但经过纺织厂加工成布,再经过服装厂做成衣服,就变成了能满足人们穿衣需求的商品;木材本身不能直接用,但经过家具厂加工成桌子、椅子,就有了更高的价值。斯密认为,制造业能提升商品的使用价值,让原材料从半成品变成成品,从而创造更多财富。例如同样是一吨棉花,直接卖棉花的话可能只值 1万元,但是加工成布料能值3万元,做成衣服能值5万元。资本投到制造业,能让同样的原材料产生更高的价值,这也是制造业对财富增长的核心贡献。就像很多国家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后,经济会快速增长,就是因为制造业能大幅提升财富,创造效率。

第三种(位)是 批发业 ,我们现在叫物流业。批发业的作用是把商品从生产地运到需求地,解决商品在哪里生产和人们在哪里需要的矛盾。比如,南方的水果在当地产量多、价格低,但是北方的人们想吃却买不到,批发商用资本把南方的水果运到北方,让北方人能吃到水果,也让南方的果农能卖出更多水果。斯密认为,批发业虽然不直接生产商品,但它能让商品流通起来,让不同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其他地区的商品,同时也让生产者能扩大生产规模,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。但要注意,批发业只是搬运财富,它的价值建立在农业和制造业已经生产出商品的基础上,所以贡献不如前两者。

第四种(位)是 零售业 。零售业的作用是把商品直接卖给最终消费者,解决商品在批发商手里和消费者需要少量购买的矛盾。比如,批发商手里有 1000件衣服,消费者一次只需要买一件,零售店就把衣服从批发商手里拿过来,一件一件卖给消费者。便利店、超市就是典型的零售业。斯密说,零售业能让商品最终到达使用者手里,方便普通人的生活。和批发业一样,零售业也不直接生产商品,只是传递财富,而且它的覆盖范围比批发业小,所以对财富的贡献最小。

 

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亚当斯密的一个核心观点,资本投到农业和制造业是直接创造新财富,资本投到批发业和零售业是辅助财富流通。批发业和零售业虽然也很重要,没有它们,商品没法到达消费者手里;但如果没有农业和制造业生产出商品,批发业和零售业就成了无米之炊。

一个国家如果只靠倒买倒卖其他国家的商品,只发展批发业和零售业,没有自己的农业和制造业,经济就会很脆弱,一旦其他国家停止供应商品,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困境。而有自己农业和制造业的国家,就算外部环境变化,也能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基本需求,财富增长也更稳定。

7、经济“自由放任主义”

搞懂了资本的不同去向对财富的影响,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,国家要不要插手经济、管控资本的投向?比如,国家要不要鼓励资本投到农业和制造业,限制资本投到其他行业?要不要禁止外国商品进口,保护本国企业?要不要规定商品的价格,防止老板卖太贵?或者国家干脆不管,让老板自己决定把钱投在哪儿?

首先让我们回到斯密的那个时代,当时欧洲各国都信奉重商主义,觉得国家要富,就得多出口、少进口,多赚外国人的钱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各国出台了一堆奇葩政策,比如:英国禁止外国的棉布进口,怕本国的纺织厂没生意;法国对进口的葡萄酒加高额关税,让外国酒卖的比本国酒贵;有的国家甚至规定,商人只能用本国的船运货,哪怕外国船更便宜、更快。斯密一眼就看穿了这些政策的问题 ——看似在保护本国利益,其实是在坑老百姓、害企业。比如:禁止外国棉布进口,本国的纺织厂就没有竞争压力,不用改进技术,降低成本,反而能把棉布卖得更贵,最后吃亏的是想买便宜棉布的老百姓;对外国葡萄酒加关税,普通消费者想喝性价比高的外国酒,就得花更多钱,而本国的酒厂因为有保护,也懒得提升酒的品质。斯密说,国家干预就像给市场绑上了枷锁,既让消费者买不到更便宜的商品,又让企业失去了进步的动力。

对于这个问题,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自由放任思想,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少管,让市场自己跑。斯密认为,要让市场里的每个人、每个企业都自由地做选择,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,老板想开什么厂就开什么厂,消费者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国家别瞎掺和。 市场里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,能让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,不知不觉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。举个例子,一个面包店老板想要多赚钱,追求自己的利益,他会怎么做呢?他会想办法改进手艺,让面包更好吃;会想办法降低成本,让面包卖得更便宜;还会延长营业时间,方便更多顾客买。这样一来,老板赚到了更多钱,消费者吃到了更便宜、更好吃的面包,整个社会的财富也增加了,这就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。斯密说,每个人不用刻意为社会做贡献,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,市场自然会把大家的努力汇总成社会的进步。

 

当然,斯密不是说国家完全不管,而是说 国家要管该管的事,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 。他明确提出了国家的三个有限职能,这三个职能直到今天还是很多国家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:

第一个职能是 保护国家安全 ,比如组建军队、建设国防,防止其他国家入侵。如果国家被侵略,老百姓的财产、企业的生产都会被破坏,市场根本没法正常运转。斯密认为,国家安全是市场自由发展的前提,这是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。

第二个职能是 维护公平正义 ,比如建立警察、法院,保护老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,保障合同能正常履行。如果有人偷东西、抢东西没人管,或者老板欠了工人工资不用还,市场就会乱套,没人敢放心做生意,也没人能安心工作。斯密认为,国家要做市场的裁判,确保大家都按规则办事,不搞欺诈,不搞垄断。

第三个职能是 修建公共设施 。有些东西私人不愿意修建,但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用,比如公路、桥梁、港口、学校、医院。这些设施投资大,回报慢,私人企业觉得不赚钱,不会主动去做。但没有它们,商品没法运输,人们没法受教育,生病没法治疗,市场也没法发展。所以国家要出面修建这些公共设施,为市场运行提供基础保障。

这里要特别注意,斯密说的自由放任,不是放任不管,而是不干预正常的市场活动。比如,国家不能规定面包必须卖多少钱,不能禁止农民种植某种庄稼,但是可以打击卖过期面包的黑心商家,可以修建公路,方便农民把粮食运到城里卖。这两者的区别就是 “干预市场选择”和“保障市场环境”的区别。

8、《国富论》的应用

200多年过去,国富论里的很多具体案例,比如制针厂、手工纺织早已过时,但斯密分析经济的底层逻辑却像一把万能钥匙,能帮助我们看懂今天的职场、理财、市场规则。

 

首先,对于个人的用处:

(一)帮你选对职业方向。斯密说, 分工越细、需求越大的行业越容易创造价值 ,这个逻辑放到今天的职场依然成立。比如,现在的新能源行业,分工有电池研发、整车设计、智能驾驶等细分岗位,市场需求大,所以相关岗位的工资高,发展空间大。再比如,人工智能行业,细分出算法工程师、数据标注师、 AI训练师等岗位,需求持续增长,从业者的职业前景也更广阔。反之,那些分工模糊、需求萎缩的行业,比如部分传统纸质媒体、落后的手工加工业岗位,机会就会越来越少。看懂“分工+需求”的逻辑,你在选工作、换行业时,就不会只看当下工资高不高,更能判断岗位长期有没有发展。

(二) 帮你避开理财误区。斯密反复强调财富不是货币,而是能创造商品的劳动和资本。这戳中了很多人理财的痛点。比如,有人觉得把钱存银行就安全,但 如果银行利息赶不上通货膨胀 ,比如一年利息 2%,物价涨3%,手里的钱其实在缩水,因为他能买到的商品变少了。按斯密的逻辑,更合理的理财方式是让钱变成能创造价值的资本,如投资能生产优质商品的企业,购买股票、基金,或者学习技能提升自己的劳动价值(相当于给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),这比单纯把钱存着更有意义。

3) 帮你看懂消费背后的逻辑。为什么同一款商品在一线城市卖的比小城市贵?斯密会告诉你,这是地租 +工资的差异,一线城市的店铺租金高,店员工资高,商品价格自然更高。为什么品牌商品比杂牌贵?因为除了质量差异,品牌方的利润里包含了研发、营销成本,这些成本最终会分摊到价格里。看明白这些,你在消费时就不会盲目觉得贵的就是好的,也能理解 “性价比”的本质是价格与背后的成本价值匹配

 

其次,是对于社会经济的用处:

(一)让我们明白自由竞争的重要性。斯密说,竞争能让商品更便宜、品质更好。以前有些行业只有少数几家企业,商品价格高,服务差,后来国家放开准入,更多企业进来竞争,价格降了,服务也提升了。例如手机行业,十几年前只有少数品牌,现在国内外品牌竞争激烈,消费者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手机,这就是斯密自由竞争思想的现实体现,它最终惠及的是每一个普通人。

(二)让我们重视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。斯密认为,合理的工资能提升效率。如果劳动者得不到合理回报,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,还会导致没人愿意从事重要岗位。例如,如果护士工资太低,工作太累,就会出现护士短缺,影响医疗行业的正常运转。只有让劳动价值得到公平分配,才能让整个社会的生产持续运转,今天我们强调提高劳动者收入,完善五险一金,都是在落实这个理念。

(三)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基本框架。虽然今天的经济环境比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更为复杂,但 “市场为主,政府为辅”的逻辑依然是主流。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商品价格,但会通过减税降费支持企业发展,通过监管打击假冒伪劣,通过修建基础设施保障市场运行,这些做法正是对斯密“国家做好守夜人”思想的延伸和完善。

 

下面,我们在使用《国富论》提供的分析工具来观察生活中的几个经济现象:

·比如,你发现家门口的早餐店越开越多,粥的价格反而降了,这就是斯密说的自由竞争,越多老板进来做早餐,大家就会通过降价提升品质,抢顾客,最后消费者得实惠。

·比如,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,别只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,用斯密的工资逻辑想想:外卖行业需求大,岗位多,工资能及时兑现;而有些工厂岗位需求萎缩,工资涨幅慢,拖欠工资,自然吸引不到人。这不是懒惰,而是劳动者对劳动回报的理性选择。

·比如,高企的商品房价格,除了供求关系之外,也能看到地租的影子,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稀缺,地租(或土地出让金高),开发商拿地成本贵,最后房价里自然包含这部分成本。

·比如,国产品牌越来越强是分工+竞争的结果,国产品牌在研发、生产、售后等环节分工越来越细,加上和国外品牌的竞争,不断改进技术,降低成本,慢慢就赢得了消费者。

 

当然,我们也要客观看待《 国富论 》的局限性。亚当 ·斯密生活在工业革命初期,没见过垄断资本主义(比如跨国公司控制整个行业),也没经历过经济危机(比如生产过剩导致企业倒闭,工人失业),更没预料到环境问题(比如工业生产污染环境)。这些问题后来的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做了补充和完善,比如提出政府在经济危机时要主动干预,企业要承担环境成本。但这不是斯密的错,任何理论都有时代局限,我们要学的不是他的结论,而是他分析问题的逻辑,比如用分工提效看行业发展,用供求关系看价格变化,用利益平衡看财富分配。——这就是经典的力量,它不直接给你鱼,却能教会你钓鱼的方法。

发表评论
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