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国富论》精要分享-上
- 2025-11-08 00:10:00
- 亚当·斯密(英)
- 转贴 116
|
亚当 ·斯密的《国富论》写于200多年前(1776年发表),对此也许你会问,现在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了,读它还有用吗?其实我们日常纠结的很多事,比如,为什么同种类岗位工资有人高,有人低?为什么有些行业赚钱容易,有些难?政府该不该管物价?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,亚当斯密早在书里讲透了。 还有,很多人觉得钱越多越富,亚当斯密却告诉我们,财富不是金银,而是能满足生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。就像一个国家囤了一堆黄金,却缺粮食缺衣服,那不是真富。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也适用。举个身边的例子,早上你买了一杯豆浆、一个包子,从农民种大豆磨粉,到包子铺和面蒸制,再到你手里扫码付款,透过《国富论》,你就能看到这一系列行为背后蕴含的诸如分工怎么提效、货币怎么流通、价格怎么构成等市场逻辑。搞懂了这些,不管是看行业趋势,还是规划自己的工作、理财,都能有更清晰的逻辑。 那么接下来,让我们跟着亚当斯密的思路,从财富到底是什么开始,一步步了解劳动分工、货币、工资、价格、利润、地租等等背后的原理,以及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主张。 |
|
1、财富的本质 |
|
读《国富论》,首先得理解一个最核心的认知 ——到底什么是财富? 斯密的国富论是 1776年发表的。彼时的欧洲正流行重商主义,简单地说就是认为“ 金银多 =国家富 ”。各国都把黄金、白银当宝贝,要么拼命开采金矿银矿,要么通过战争抢夺殖民地的金银,甚至出台法律禁止金银出口,就怕家里的宝贝少了。比如西班牙当年占领美洲,发现大量银矿,举国都在囤白银,觉得这样就能永远富下去。但斯密一看就觉得不对劲,金银能当饭吃、当衣服穿吗? 他举了个很实在的例子,如果有两个国家, A国囤了一屋子黄金,却连年粮食欠收,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,冬天连取暖的柴火都不够。B国没那么多黄金,但农田肥沃,每年能产足够的粮食,工厂能织出暖和的衣服,家家户户都有安稳的住处,你说哪个国家更富?——显然是B国,因为真正能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不是冷冰冰的金银,而是那些能满足生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:粮食、衣服、房子、工匠的手艺、医生的诊疗等,这些才是实打实的财富。 斯密在书里明确说, 财富的本质是 国民每年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。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:一是 “劳动生产”,没有人们动手干活就不会有商品;二是“总量”,要看整个国家能够提供多少满足大家需求的东西。一个农民种小麦是劳动生产,一个裁缝做衣服也是劳动生产,一个理发师理发提供的服务也是劳动生产,这些都是财富的一部分,因为这些都能解决人们的实际需求。 货币(金银)的用处仅在于帮助商品流通。比如你有多余的鸡蛋,想换一双鞋子,直接找有多余鞋子且想要鸡蛋的人太难了。但是,若你先把鸡蛋换成金银,再用金银换鞋子就方便多了。金银的价值全靠它能换到多少商品,要是换不到商品,金银就和普通石头没区别。 所以,为什么说重商主义错了?因为它把财富的工具当成了财富本身。金银(货币)的本质是交换工具,货币只是流通的媒介,不是财富的核心。就像你用手机扫码付款,手机里的数字不是财富,能买到的牛奶、面包才是。如果一个国家印了很多钱,但是能供应的商品和服务总量没增加,结果会怎么样呢?答案是钱会变不值钱!以前 1块钱能买一个包子,现在得3块钱才能买一个,这就是通货膨胀。 这里要注意斯密作的一个重要区分: “名义财富”和“真实财富”。 名义财富是你手里有多少钱,真实财富是你能用这些钱买到多少东西 。例如,十几年前 100块能买50斤大米,现在100块只能买20斤大米,虽然钱的数字可能涨了,但真实财富其实降了。这就是为什么斯密反复强调,别盯着货币数量,要盯着劳动能生产多少商品。 再往现实里说,我们今天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,看的不是有多少外汇储备(类似当年的金银),而是 GDP(国内生产总值),GDP本质就是商品和服务的总量。中国这些年的发展,不是靠囤了多少黄金,而是靠农民种出更多粮食、工厂造出更多汽车和家电、服务业提供更多医疗和教育服务——这正是斯密说的真实财富的增长。 |
|
2、劳动分工带来财富增长 |
|
搞懂了财富是劳动生产的商品总量,我们自然会问,那怎么才能让劳动生产出更多商品,实现财富的增长,让大家变富?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给出了答案,就是要劳动分工。 我们先从斯密笔下那个著名的制针厂例子说起。他在书里详细记录: ·如果一个工人没有经过分工训练,独自完成制针的全部工序,从抽铁丝、拉直、削尖到装针头、磨光滑,一天拼尽全力,运气好的话,一天能做出20枚就不错了。 ·但如果把制针拆成18道工序,让18个工人各司其职,一个人抽丝,一个人拉直,一个人削尖,还有人专门装针头、磨针尖,结果呢?人均日产量从20枚涨到4800枚,效率翻了240倍。 这不是理论推导,是斯密观察到的真实情况。分工就像给劳动装上了加速器,能让同样多的人生产出远超从前的商品。 为什么分工能有这么神奇的效果?斯密总结了三个底层逻辑: 第一个逻辑是 熟练程度提升 。就像咱们常说的熟能生巧,一个人天天只干一件事,手艺只会越来越精,速度越来越快。比如面包店里的师傅,那个专门揉面的师傅,揉面的力度、速度会比又揉面又烤面包的师傅强得多。餐厅里专门切菜的帮厨,切菜的效率和整齐度也远超过又切菜又炒菜的厨师。斯密说,重复的劳动会让动作形成肌肉记忆,不用刻意琢磨就能又快又好,这是分工提效最直接的原因。 第二个逻辑是 减少时间浪费 。如果一个人同时干好几件事,又种地又织布,就得频繁换工具、换场地,来回折腾的时间全浪费了。分工后,每个人固定干一件事,不用再为切换任务消耗时间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你在家又做饭又打扫卫生,做饭时要洗锅碗瓢盆,打扫时要拿扫帚拖把,来回换活,做的过程本身就很费时间,但如果两个人分工,一个人专门做饭,一个人专门打扫,整体效率会高很多。斯密特别强调,这种时间浪费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,分工能把这部分浪费彻底堵住。 第三个逻辑是 催生技术发明 。当人天天琢磨同一件事,就会自然而然地想,有没有更省劲儿的办法,很多简化劳动的工具都是这么被发明出来的。比如,制针厂的工人天天削针尖,可能会想出把刀具磨得更锋利,或者做个小模具,固定铁丝,让削尖的速度更快;纺织工人天天绕线,可能会发明简化绕线的小机械。斯密说,分工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窄小的领域,更容易发现改进的空间。这也是分工能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原因,而技术进步又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,形成从分工到发明再到提效的良性循环。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,分工不仅能提高效率,还能让普通人更容易掌握技能。比如制造汽车,想要让一个普通人整体造一辆汽车很难,但是如果只让其负责拧螺丝、装轮胎等简单地工序,普通人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了。这意味着更多人能参与到生产中,既能解决就业,又能让生产规模扩大。 让我们再把视野拉大,看看分工对整个社会的影响。今天咱们能享受到丰富的商品,本质上都是分工的结果。比如你身上穿的衣服,棉花由农民种植,纺纱厂把棉花纺成线,织布厂把线织成布,服装厂把布做成衣服,还有设计师设计款式,运输队把衣服运到商店,整个过程涉及上百个分工环节,少了任何一个衣服都没法顺利到你手里。再比如你用的手机,芯片由专门的厂家生产,屏幕、电池、摄像头来自不同的工厂,最后由组装厂拼成整机,背后是全球范围的分工协作。斯密当年肯定想不到分工能发展到全球规模,但他早就看透了本质,分工越细,参与的人越多,能生产的商品总量就越多,整个社会的财富也就越多。 |
|
3、货币不是财富,货币是交换工具 |
|
分工像一台发动机让人们能高效生产出更多商品,你专门种粮食,我专门做农具,他专门织布匹。可问题紧跟着来了,既然每个人只生产一种东西,那要怎么拿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呢? ——这就是需要交换。交换的不便利催生了货币。 让咱们先回到没有货币的时代,看看物物交换有多折腾。假设你是个种植小麦的农民,秋天收获了多余的小麦,想换一件过冬的棉衣。首先你得找到一个正好织了多余棉衣的裁缝,这已经够难了。更关键的是,那个裁缝还得正好想要小麦。如果他家里不缺粮食,只想要一把锄头,那你俩的交换就黄了。你可能得先拿着小麦去找铁匠换锄头,再用锄头去跟裁缝换棉衣。要是铁匠也不想要小麦,你还得再找下一个人周转。斯密在书里把这种情况叫 双重巧合的困境 ,意思是得同时满足 “你有他要的”和“他有你要的”两个条件交换才能成。 这效率太低了,根本撑不起分工带来的大量交换需求。慢慢的人们就琢磨出了一个办法: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大家都愿意要的东西,再用这个东西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。比如,一开始有人发现粮食、牲畜这些东西大家都需要,就先把小麦换成大米,再用大米换棉衣。后来,又发现贝壳、石头这些东西好保存、易携带,慢慢成了更通用的交换中介。斯密观察到,在很多原始部落里,贝壳、兽皮都曾充当过这种中介,本质上他们就是最早的货币雏形。 但这些雏形有个大问题,要么不好分割(比如一头牛,你想换半块布,总不能把牛成两半),要么容易损坏(比如粮食,放久了会坏)。后来人们发现金属,比如金、银、铜,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: 第一,金属好分割,一小块金子能分成更小的颗粒,方便换不同价值的商品。 第二,金属不容易坏,埋在地下几十年都不会变质,适合长期保存。 第三,金属产量相对稳定,不会像贝壳那样随便就能捡到,能保证值钱。 ——于是金属慢慢成了主流的交换中介,真正的货币就这样诞生了。 这里咱们要特别注意斯密的一个核心观点:货币不是财富,本身只是交换的工具。就像你用手机扫码付款,手机里的数字不是财富,能买到的面包、牛奶才是。古代人用银子买东西,银子本身也不是财富,它只是帮人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,比如农民的小麦、工匠的工具转换成别人的劳动成果的桥梁。 货币的价值全靠它能换到多少商品,要是换不到商品,再多的货币也只是一堆没用的金属或数字。 货币对分工的重要性就像润滑油,有了货币之后,让分工带来的大量商品能顺畅的流通,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劳动换到五花八门的生活所需。农民不用再担心种的小麦换不到棉衣,可以安心种更多粮食,因为他知道小麦能换成银子。裁缝也不用再纠结织的棉衣换不到锄头,可以专心织更多棉衣,因为银子能轻松买到锄头。这也是为什么斯密说,没有货币,分工就没法充分发展。 |
|
4、商品价格=工资+利润+地租 |
|
咱们买东西时总会问,为什么这个贵那个便宜?比如一杯奶茶卖 15元,而一瓶矿泉水只卖两元,一件羽绒服在冬天能卖上千元,在夏天却只要几百。 商品价格由什么构成?价格为什么会波动?这两个问题,亚当斯密在《国富论》里也给了逻辑解释。 对于第一个问题,斯密认为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工资、利润、地租三个部分组成。举个例子,你在街边买的一个肉包子,想想它的价格里包含什么? ·首先是 工资 。揉面的师傅,包包子的工人,卖包子的店员,他们干活需要拿报酬,这部分成本会算进包子价格里。 ·其次是 利润 。包子铺老板租了店面,买了面粉和猪肉,他得有赚钱的空间,不然就不会再开这个铺子。 ·最后是 地租 。老板租的店面属于房东,房东要收租金,这部分也得加到包子价格里。 所以,不管是奶茶、矿泉水还是羽绒服,价格本质上都是工资 +利润+地租的总和,只是不同商品里这三部分的占比不一样。 再举个更直观的例子,一件品牌羽绒服,它的: ·工资,包括设计师画图的报酬、工厂工人缝制的工资、门店导购的提成; ·利润,包括品牌方的运营利润、经销商的销售利润; ·地租,包括工厂厂房的租金、品牌门店的租金,尤其是在市中心的门店地租占比会更高。
价格组成搞懂了,那么价格波动的原因呢?为什么同样的商品价格会变?比如夏天的西瓜比冬天便宜,刚上市的草莓比过季的贵。 斯密把价格分成两种: “自然价格”和“市场价格”。 · 自然价格 就是商品应该卖的价格。比如长期来看,一个包子的价格得能够覆盖面粉、猪肉的成本,加上工人工资,老板的合理利润和房租,不然老板就会亏本,慢慢就没人卖包子了。这种能让生产者不亏不赚,愿意持续生产的价格就是自然价格。 · 市场价格 则是咱们实际买到手的价格,它会因为供求关系上下波动。比如,夏天大家都想要吃西瓜,需求变多了,但是西瓜的供应量没跟上,市场价格就会比自然价格高;到了冬天,西瓜的产量少,供应便紧张,价格也会涨;等到春天西瓜大量上市,供应超过需求,价格又会跌回自然价格,甚至比自然价格还低。 斯密说, 市场价格就像钟摆,始终围绕自然价格摆动 。因为,如果价格涨得太高,就会有更多人去种西瓜、卖西瓜,而供应增加后,价格就会降下来;如果价格跌得太低,没人愿意种西瓜,导致供应减少后,价格又会涨回去。 另外,斯密还观察到,不同商品的价格弹性不一样,也就是价格受供求影响的程度不同。比如大米、水这些必需品,就算价格涨一点,大家该买还是得买,需求不会变化太多。但是像奢侈品、旅游这些非必需品,价格一涨,很多人就会选择不买,需求会明显减少。 |
|
5、工资、利润、地租的决定因素 |
|
商品价格由工资、利润、地租构成,工人拿工资,老板赚利润,地主收地租,但这三者有时候却差距极大,财富分配不均。我们不禁要问,工资、利润、地租的比例是怎么确定的?
首先是工资。很多人觉得高工资是老板大方给的,其实斯密早就说破了, 工资高低本质是劳动供求决定的 。就像市场上的商品,想要的人多,供应少,价格就高。劳动力也一样,某个岗位缺人,老板就会开出更高工资抢人;要是某个岗位求职者扎堆,工资自然高不起来。比如这些年的电脑程序员,因为行业快速发展,需要大量人手,工资就比传统行业高,而像传统文员岗位,因为能做的人多,工资涨幅就比较慢。 除了供求,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影响工资,就是国家财富增长的速度。斯密说,工资高不高,看的不是国家有多富,而是国家富得有多快。比如有两个国家: A国已经很富,但经济好几年没增长,企业不需要扩产,也就不需要更多工人,工资很难涨。反观B国,虽然没A国富,但每年经济都在快速增长,企业不断开新厂、扩规模,需要大量招人,工资就会跟着涨。 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正是因为经济持续增长,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,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从几百元涨到几千元,这背后就是财富增长带动工资上涨的逻辑。
再来是利润。很多人觉得利润是将商品卖得贵赚来的,而斯密认为, 利润的高低,核心是由资本竞争决定的 。一个行业如果利润特别高,就会有更多老板带着资本进来抢生意,大家互相竞争,要么降价价格吸引客户,要么增加成本、提升品质,最后利润会慢慢降到合理水平。比如前几年的奶茶行业,刚开始开一家火一家,利润很高,结果大量资本涌入,现在街上到处是奶茶店,很多品牌只能靠降价促销,利润也跟着变薄了。 利润还有一个规律,资本越多的地方,利润通常越低。比如在一线城市,做生意的老板多,资本密集,不管是开餐厅还是开超市,竞争都很激烈,利润空间就小。而在偏远的小县城,资本相对少,竞争没那么激烈,有些行业的利润反而比一线城市高。斯密举个了例子,同样开一家杂货店,在伦敦的利润可能只有 10%,在小乡镇却能达到20%,因为伦敦的资本多,竞争强,乡镇则相反。
最后是地租。地租看起来是地主坐地收钱,背后也有明确的逻辑。 地租高低本质是土地的稀缺性和产出能力决定的 。一块土地如果位置好,能种出更多粮食,或者能盖高楼开商场,地租就高;反之,偏远贫瘠的土地地租就低。就比如城市中心的土地,因为能吸引大量人流,开商店、建写字楼能赚很多钱,地主自然能收高价地租,而农村偏远的耕地,因为只能种庄稼,产出有限,地租就低。 斯密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粮食的地租最稳定。因为人总得吃饭,不管经济好坏,对粮食的需求都不会大幅波动,所以种粮食的土地,地租不容易大起大落。而用来盖游乐场、开电影院的土地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,经济不好时大家少娱乐,这些土地的地租可能会下降。
应该注意的是,工资、利润、地租并不是孤立的,而是互相影响的。比如,一块土地的地租涨了,老板开工厂的成本就会增加;接下来,他要么得降低利润,要么得提高商品价格;若是商品价格涨了,工人们的生活成本也会增加,接着就会要求涨工资。三者的平衡,最终决定了财富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比例。 |

